吃海鮮對身體健康的五大疑問?
有人說,蝦貝類的膽固醇太高了;又有人說,吃魚可預防心臟病,吃海鮮可以壯陽,到底該相信哪種說法?
台灣人因為身在海島,享受海鮮更是得天獨厚。正逢夏日,開車到海港,穿梭在活跳跳的魚蝦中,挑選好後,拜託店家馬上下鍋,配著啤酒,消暑又過癮。
但享受鮮美的海鮮總帶著隱隱的罪惡,想到海鮮膽固醇太高,只好安慰自己友情正醇、夜風正涼、美食正好,就放縱這一次吧。
吃海鮮真需如此心虛嗎?海鮮是不是蒙上不白之冤?
Q1.海鮮膽固醇高?
很多人常認為為蝦、蟹、貝殼類的海鮮含有較多的膽固醇;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常被警告遠離這類食物。
成大醫院營養部主任彭巧珍解釋,就算蝦、紅蟳、烏賊膽固醇量高,卻是整隻一起算的,膽固醇只集中在頭部、卵黃,只要吃的時候把頭部、卵黃除去,就成為低膽固醇的好食物,是非常安全的。
更且多吃魚可以捍衛心臟健康。
魚脂肪中的omega-3脂肪酸會降低低密度脂蛋白(LDL,壞的膽固醇),減少血小板凝集,降低血壓、降低三酸甘油脂等,都可以保護心臟。
Q2.吃魚對眼睛有益?
傳統常認為吃魚對眼睛有益,看來是有幾分道理。
因為omega-3脂肪酸中有一種DHA(國人並不陌生,嬰兒奶粉經常添加),能幫助胎兒視力健全發展。如果懷孕第三期(第7~9個月)到出生前後的胎兒如果缺乏DHA,會出現視神經炎、視力模糊,甚至失明。
油脂較多的魚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,維生素A可以維持眼睛表面結膜與角膜的健康;一旦缺乏維生素A,會引起乾眼症、夜盲症等。因此,台安醫院營養師趙思姿指出,長期配戴隱形眼鏡的人,更需留心維生素A的攝取,多吃魚,就有益眼睛健康。
Q3.吃魚的小孩比較聰明?
美國區爾大學(University of Chile)研究發現,DHA不僅對胎兒視力健全有益,更重要的是,它能協助腦部充分發展。
DHA是構成腦細胞傳遞訊息的重要物質,科學家已經證實,缺乏DHA,會造成記憶力和學習能力的降低。魚要怎樣烹調才能留住最多的DHA?
因為DHA是高度不飽和脂肪酸,非常容易氧化,所以買回之後,要愈早煮食愈好。而且烹調時,最好是清蒸或烤,或利用國外非常流行的海鮮沙拉,儘量避免油炸,才能留住最多的DHA。
Q4.海鮮可以壯陽?
長久以來不少人相信生猛海鮮可以壯陽,從科學上來說,好像真是如此,是因為海鮮類富含礦物質鋅。
鋅有助於調節男性荷爾蒙的新陳代謝,也可以避免攝護腺肥大。
牡蠣是含鋅最豐富的食物,6隻牡蠣就含有人體所需量(15毫克)的6倍。據說18世紀的浪蕩子卡薩瓦諾每天都要吃40隻牡蠣,但研究發現,吃了太多鋅也會中毒,如腹瀉、噁心、嘔吐等。
Q5.吃海鮮容易過敏?
對魚過敏的人,是因為本身有其特異性體質,吃了魚,觸動免疫系統連鎖反應所致,並非吃了魚,有任何不尋常反應,都可以稱之為「過敏」,真正有「食物過敏」的人,小孩佔5~8%,大人佔1~2%。
當魚進入人體時,對魚過敏的特異性體質,會產生免疫反應,免疫系統會引發組織胺分泌,組織胺可能會引起發癢、打噴嚏,甚至休克。但還有一種情況是食物中毒。吃了受到細菌或毒素污染的魚,會引起食物中毒。食物中毒的典型症狀是腹部絞痛、噁心、嘔吐和拉肚子。